蹊跷!亲人已去世,家人收到“神秘快递”

近日

闵行区消保委接到消费者赵先生来电

其表示收到一份来自某网络平台的快递

收件人竟是去世的家属?

 

 

 

 

 

离奇快递,揭开隐私漏洞

赵先生打开包裹,里面是一块金属铭牌,刻有逝者信息及该企业逝者网络纪念平台的二维码。赵先生表示,其并未在互联网平台公开过已故家属的信息,联系了亲人和朋友,也都没有购买此公司服务。他表示,“新闻里播过类似的事情,已故家属的信息可能被泄露了”,因无法联系到该平台,故向区消保委寻求帮助。

逝者信息如何被泄露?

区消保委揪出幕后黑手

接到消费者关于逝者信息疑似泄露的投诉后,区消保委立即开展调查。消费者赵先生透露其亲属安葬于北京某陵园,认为信息可能通过该渠道外泄。区消保委与消费者提供的平台取得联系,平台承认与该陵园存在业务合作关系,一般在陵园与消费者电话沟通确认后,再由他们邮寄网络纪念平台的二维码,此次应该是工作疏忽导致沟通确认环节遗漏。

企业向消费者诚恳道歉

隐私保护并非单方责任

针对此案暴露出的问题,区消保委向企业严肃指出:殡葬服务涉及逝者隐私等敏感信息,企业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完善业务流程中的隐私保护措施。特别是在与其他机构开展合作时,要明确各方责任,确保个人隐私在收集、存储、使用、传输等各环节的安全。

经区消保委调解,企业向消费者诚恳致歉并获得了谅解。

问题解答

 


斯人已逝,隐私还受到保护吗?

自然人死亡时不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,所以逝者虽然不再享有隐私权,但其生前隐私仍受保护。


法律维护死者的人格利益,就在于“一个一生无可指摘的人,死后也应当受到尊重”。

如受到侵害,其近亲属依然可以向相关责任人主张追究侵权责任。生理信息、财产隐私、家庭隐私、通讯秘密、病历资料等私密信息,都属于隐私,民法典、个人信息保护法等都表达了对人格尊严的尊重和维护。

隐私泄露,消费者该如何维权?

人格尊严权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的九大权利之一。隐私权作为人格尊严的核心内容,往往因“看不见摸不着”而遭到忽视,消费者也可能因不知如何举证而放弃维权。

当家属怀疑死者信息被泄露时,首先要做的就是收集相关证据(如通话记录、短信、快递面单等),证明信息泄露的存在。在确定可能的泄露源后,联系可能泄露信息的机构(如医院、殡仪馆等)反映情况,要求其调查并给出解释。在必要时,向消费者组织、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网信办等投诉,寻求帮助。若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,可考虑通过法律手段维权。

作为商家,应当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?

殡葬行业从业者、相关机构应依法依规提供服务,注重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,勿为牟取利益以身试法。

去年,闵行区消保委作为闵行区人大常委会参与立法联系点,积极参与《上海市殡葬管理条例》立法征询工作,其中关于隐私保护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并获得部分采纳。修订后的《上海市殡葬管理条例》明确: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,泄露死者及其亲属个人信息。在殡葬活动中泄露死者及其亲属个人信息等侵犯人身权利,以及扰乱公共秩序、危害公共安全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,由公安部门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;构成犯罪的,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。 

相关产品

评论